T1 - 电影放映会:《Beyond Zero》─可持续的企业革新
11:30 - 13:00
语言: 广东话及英语(电影设中文字幕)
《Beyond Zero》是一套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的获奖纪录片。 电影讲述了一家全球地毯地板公司如何在2020年前实现业务可持续转型的成功故事。这部电影纪录了他们排除万难,以减低业务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从根本上反思及重塑业务本质以启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个成功案例启发了企业如何在平衡利润与可持续发展使命发挥积极作用。 放映后设讨论环节,欢迎出席者与嘉宾主持交流共同探讨企业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本场放映会欢迎支持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非牟利机构及社会企业,包括商界、政府及其他非牟利组织参加。 https://beyondzerofilm.com/
讲者:
共享价值计划有限公司 行政总裁
Ms. Virginie Ostrowski将她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以使命为道向的组织,促进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Virginie最初是一名记者,后来转向传播领域,利用她的专业技能来应对社会的需求。从电子健康到可持续发展,她作为传播专业人士,帮助提高公众意识并推动关键议题的变革。在加入SVIHK之前,她在培育一个共享价值网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网络匯集了学术界、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共同推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重视社会影响和创新的Virginie,把她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带到了共享价值计划有限公司(SVIHK)。
Better Futures 共同创办人及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
黄珮婷小姐(Joyc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顾问,在创效谘询、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跨界别合作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
她的专业背景涵盖项目研发及管理、政府及公司专业谘询、可持续发展教育及领袖培训。她在不同的专案工作中融入系统和以生命为本的设计角度,与企业、机构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细緻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年,她获邀在不同场合作演讲分享,包括企业和商会会议、非牟利机构研讨会等。题目包括: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作(Future of Work)、服务创新、团队和职场文化等。
Joyce热衷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涵盖气候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循环经济、多元共融等。Joyce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全球研究硕士学位,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全球歷史硕士学位。
T2 -「刀仔锯大树」— 驱动社会影响力的程式
16:30 - 18:00
语言: 广东话
社联共有约520间机构会员,其中七成是未获政府恒常资助的小规模慈善机构(NGO),尽管他们资源有限,但仍能跨越界限以创新独特的方式,响应社会上有不少被忽略的议题,及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社群提供适切服务。 本活动邀请七间年度开支少于港币3,000万元的中小型机构,分享它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挑战,以有效的运作模式和创新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改变并实践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透过促进不同持分者之间的对话,探索及开拓更多合作机会,包括资源共享与伙伴关系建立。参与者将深入了解小型 NGO 如何增加影响力,以及学界、企业、慈善基金和社区可如何与社会服务机构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社会创新与进步。 本活动适合NGO、学界、企业代表、慈善基金、社会企业、影响力业务从业者,以及任何关心社会影响力发展的个人与机构。 目标: - 分享小型NGO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成功运作,为其他机构提供启发与借鉴; - 探讨NGO如何与学界、企业、资助机构合作,透过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及议题推进来扩展影响力; - 促进NGO与学界、资助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对需要帮助的社群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讲者:
医护行者 执行总监
徐美仪女士于2020年加入医护行者担任执行总监,致力于透过基层医疗提升社区健康。医护行者的使命是满足社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透过发展各类项目,以确保在社区中能够获得适当的健康服务。她专注于整合社会照顾及医疗,带领专业团队开发和实施创新的基层医疗模式,旨在将健康置于社会各界的核心位置。她坚信,改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是营造更健康的社区之关键。
在加入医护行者之前,徐女士在葵青区建立首个香港地区康健中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举旨在根据社区需求,提供全面、可持续且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她的经验还包括在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带领发展和实施「赛马会智家乐计划」,该计划旨在协助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综合服务中心,利用资讯科技提升家庭服务效能及鼓励服务创新以促进家庭和谐,并提供培训及服务数据分析,提升业界能力以回应家庭的各种变化及需要。
在对基层医疗的热忱驱使下, 她致力于改善所有人获取健康服务的机会及质素,并促进各持份者之间的合作,努力倡导社会对健康公平和社区赋权理念的重视。
智乐儿童游乐协会 总干事
詹秀霞博士拥有药剂师、商业心理学家和认证 ESG 规划师的专业资歷,并且在制药业和教育领域拥有超过三十年的丰富经验。她近年来曾在多个非牟利机构、大学和艺术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负责监督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发展及资金筹措。对于社区服务,詹博士同样充满热忱,尤其关注教育及儿童福祉的议题。
詹博士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并且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的药学学士、华威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以及英国赫尔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此外,她也专门研究企业永续发展管理、非营利管理的策略观点、管理心理学以及知识与变革管理。
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有限公司 总干事
廖珮珊女士致力推动香港弱势妇女的权益。在她的领导下,香港妇女中心协会从一个只有15名员工的非政府组织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人,并将服务与政策倡导结合,协助照顾者、单亲母亲及基层妇女应对挑战。廖女士现任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照顾者政策与服务发展谘询小组成员、岭南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国际比较社会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
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 总干事
吴健文先生为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总干事,同时担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香港教育大学幼儿及教育学系、香港浸信会专业书院、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客席讲师。
吴先生拥有多年儿童及家庭、特殊教育需要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并一直积极关注SEN儿童照顾者的需求。他在多次大型活动中与业界分享如何支援照顾者、推动学校家长教育注入支援照顾者元素、推动照顾者成为Slasher以及设立SEN照顾者会所。
现时吴先生亦担任社联业界发展及财务常设委员会委员、照顾者易达平台第一召集人以及社会福利署大埔及北区齐撑照顾者行动召集人。
CareER Association 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崔宇恒先生,M.H. 是CareER的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作为一位视障人士,他多年来一直致力协助高等学歷残疾人士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群体。崔先生于2014年创办CareER,在他的领导下,CareER以创新的方法和模式支援残疾人士。他于202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同年被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提名参加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IVLP),前往美国就NGO管理作深造交流。
他带领CareER获得总部位于维也纳的Zero Project Award 2021的殊荣,此外CareER亦在2019年荣获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颁发「最具成效中小型非政府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大奖」。2022年,他被Tatler评选为Gen.T Leader of Tomorrow,以表彰他对社区的贡献。
崔先生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别在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甘迺迪政府管理学院接受行政管理培训。在加入CareER前,他曾在多家跨国企业工作,并获得了相关的商界经验。他亦为多个由香港政府和其他法定组织主办的委员会出谋献策,致力为香港社会服务。
崔先生曾在香港科技大学MBA课程及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课程担任嘉宾讲师,探讨在商界推动多元共融、平等和包容性的主题。
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 执行干事
黄惠玉女士自2001年起担任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执行干事。她对儿童权利监察及儿童的参与权利深感兴趣,并在根据《儿童权利公约》邀请民间团体及儿童向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报告有关香港儿童权利状况方面有丰富经验。她与儿童紧密合作,在支援儿童在不同场合就不同议题发声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在加入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之前,她曾是《星期日南华早报》和《南华早报》的得奖记者,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作採访及侦查报道。
香港观鸟会 总监
余日东先生是一位热爱观鸟的专家,也是香港观鸟会的总监。从小,余先生就培养了对观鸟的深厚热情,并在香港大学修读环境科学,这为他在生态学和保育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余先生对香港观鸟会的使命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通过他于2012年共同倡议的香港鱼塘保育计划。认识到传统鱼塘的生态重要性,该计划鼓励鱼塘营运者採取对鸟类友好的做法,既有利于养鱼,也有助鸟类保育。这一倡议不仅改善了鸟类的栖息地,从中亦支持渔民的生计。通过教育活动和社区推广,提高了市民对鱼塘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经验也应用于在大屿山水口的另一个重要项目,香港观鸟会与当地村民合作,振兴水稻耕作并保育淡水生境。这两个项目旨在确保保育工作上有科学理据及有效率的,并在当地社区的拥有感和管理感来实现。
余先生在香港观鸟会的角色体现了他对自然保育和社区参与的坚定承诺。他的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还努力以谦逊和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主持人: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会员联繫及服务主任
陈颖芝女士现任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会员联繫及服务主任。她曾任职多间本地及国际社会服务机构,职务涵盖政策倡议、服务评估、研究等范畴,过去十多年致力推动不同社会议题,包括性小众平权、守护儿童、儿童参与等等,并推动社会服务界别实证为本的服务发展。
H3 - SDGs 实践及交流工作坊
16:30 - 18:00
语言: 广东话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香港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但在实现长远的跨界别成功方面仍然面对诸多挑战。本工作坊由社联及合作伙伴梦创成真(Dream Impact)联合举办,透过具体案例和最佳实践,剖析三大核心议题:多元化、公平和共融(DEI)、健康与福祉,以及循环经济,探讨 SDGs 成就与机构成功之间的关联。活动采用轮转分组讨论模式,有助参加者深入交流,共同拟定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蓝图和最佳实践,鼓励跨界别持份者对话、合作及相互学习。 此外,参加者将受邀参与会后交流环节,与讲者及相关领域专家建立联系。此工作坊适合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管理层、DEI 专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等。
讲者:
梦创成真 共同创办人及首席推动者
林之鸿女士的经验及背景涵盖崭新科技、社会创新和社区艺术策划等领域,并在纽约、香港、柏林及阿布扎比等地累积丰富经验。她致力于为不同企业和机构带来结合社区价值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案,以更有效地解决当今包括身心健康、共融及循环经济等等的社会议题包括身心健康、共融及循环经济等等。
作为梦创成真的创办人,她成功建立了一个由 160 多家社会初创公司、非政府组织、大学、影响力投资者和企业组成的网络,以开展跨界别合作。梦创成真亦成为香港领先的社会创新生态圈推动者,助力不同机构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
Z1 - 从创意媒体产业看青年多元发展出路?
11:00 - 12:00
语言: 广东话
近年来,香港的创意媒体产业在数字转型及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驱动下迅速发展。然而,许多年青人在考虑投身创意媒体行业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 AI 产业的高速渗透,又会不会跟有志在创意媒体产业发展的年青人「抢饭碗」? 此环节将以对谈形式邀请嘉宾讲者分享有关创意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的挑战,与参加者一同探讨创意媒体与青年全人发展的关系,由自我探索、精神健康,以至发展所长,创造经济效益等历程,发掘青年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本环节欢迎学生、年青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业界从业者及所有关心青年发展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人士参与。 目标: - 了解创意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前景; - 探讨创意媒体在青年发展中的作用,包括自我探索、技能培养与职业发展; - 研究青年如何善用创意媒体发展自身优势并创造经济机会。
讲者:
着名音乐制作人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创办人
赵增熹先生赵多年来在乐坛担任作曲、编曲、唱片监制、演唱会音乐总监及电影配乐等工作,其音乐成就有目共睹。
在逾三十年的音乐事业中,曾合作歌手多不胜数,监制歌曲亦多番在各大流行曲颁奖礼中夺得多项专业推介及奖项。歌曲及专辑监制以外,赵增熹先生亦为许多本地及亚洲巨星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包括刘德华、梁咏琪、林子祥、汪明荃、李克勤、叶蒨文等等。近期担任音乐总监的演出包括《刘德华今天..is the Day》香港及世界巡迴演唱会。
由零五年开始,对流行和古典音乐都十分熟悉的赵增熹先生获邀出任香港管弦乐团每年举办的「港乐流行音乐会」系列的音乐总监及音乐顾问。赵氏赵增熹先更多次担任管弦乐团的指挥,包括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香港迪士尼.香港管弦乐团.奇妙交响夜》(2021)及《廸士尼90周年音乐会》(2014)、与日本殿堂级歌手玉置浩二合作的演出《Koji Tamaki Premium Symphonic Concert》(2015)等等。
此外,赵增熹亦活跃于广告音乐和电影配乐的创作,其中以《甜蜜蜜》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今年亦以《ANITA》再次提名同一奖项。最近电影配乐作品为《武替道》。
2016年成立「大台主」音乐先导计划,为有志投入香港音乐行业的学生提供制作音乐的培训和发佈作品的平台。
公共卫生及生命伦理学学者 及 著名音乐人
钟一诺教授被称为「现代文艺復兴者」。一方面,他是一位专注于社会流行病学和生物伦理学的大学教授,在学术领域有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是一位屡获殊荣且位居排行榜首位的歌唱界艺术家。
钟一诺教授现为中大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教授、中大生物伦理中心联席总监及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总监。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老年研究所的研究员(礼聘)。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公共卫生科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健康科学硕士学位,并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社会和生命歷程流行病学)。他将预计于2025年从哈佛医学院生物伦理学硕士 (MBE)课程毕业。
作为一名社会流行病学家,钟教授的研究利用生物医学伦理和正社会公义的视角来审视健康和健康不平等的社会决定因素。他目前正在研究贫困、匮乏、社会经济劣势、环境和住房因素以及移民身分等社会决定因素。钟教授也特别关注弱势族群的健康,包括移民工和罕见疾病患者。此外,他亦有研究与老年相关的问题,例如多重疾病和长期╱临终照顾。总括来说,他的研究目的是为国内外的卫生服务和公共政策提供更多及更广的参考资讯。
钟教授发表过一百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出版文章,并作为首席研究员和联合研究员获得多项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他经常进行跨学科和国际合作。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在香港成立了第一个由世界专家组成的纵向队列国际联盟来研究香港健康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状况。钟教授一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具有相当的公众影响力,他是香港生死学协会的副会长,该协会是一家社会企业,专注于创新生死教育、预设照顾计划、香港的长期护理和死后安排等项目;并于2017-2018年共同主持香港唯一的「生死教育」广播节目。2019年与人合编刊物《生死教育讲什么啲》。
在学术以外,钟教授亦是一位歌手、制作人、词曲作者、电台主持人和音乐教育家。他与其兄长Henry组成了的音乐组合「钟氏兄弟」在香港福音音乐、爵士乐、蓝调音乐和发烧音乐界具有影响力,并赢得过一些重要奖项。钟教授也曾于各大音乐节亮相,包括Clockenflap、Freespace Jazz Fest等。最后,钟教授致力于音乐推广及教育。 他是广播节目「爵士钟情」的主持人、以及香港大学「爵士乐:歷史与鑑赏」课程的创始人和讲师。他也是艺穗会2018年「爵士乐。说」社区工作坊系列,以及2020年西九文化区「爵士乐的演变」公开讲座系列的讲者,旨在促进大众对爵士乐的认识与欣赏。
翻腾三周半╱CODA Jazz Kissa 共同创办人
钢琴家、作曲家、音乐策划人
李梓禾于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修读音乐学士学位,主修爵士乐表演和作曲,并于2018年毕业。
回港后,李先生曾于香港不同艺术团体合作,如中英剧团、香港舞蹈团、无极乐团、瞬.乐团、导演蔡明亮等合作。他亦有参与各类型演出,包括大型音乐节如西九自由爵士音乐节,「爵士盛会─传奇与延续」、「香港节─艺匯上海」等。
李先生亦有于流行乐圈参与制作,录音及现场表演,合作歌手包括王菀之、9m88、裘德、Jan Curious、JB、林恺铃、王嘉仪、丽英等。
除演奏之外,李先生亦是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收录在西九文化区的《Freespace Mixtape Vol. 3》及Jazz World Series大碟《Our Jazz Pianist》,亦曾为南丰纱厂《慢一天流浪团》创作及录制三首钢琴独奏音乐。他亦有为多媒体剧场《致最相似的人》、香港舞蹈团《最后一夜》、瞬.乐团多媒体剧场《Come & Gone》编写音乐,并为西九自由爵士音乐节2023主题曲、国泰航空主题曲作编曲。
2024年,李先生于《翻腾合唱部落》专辑《Gather》担任监制,编曲及作曲,推出七首原创广东流行音乐。2025年,他的乐队Bowen Li Trio亦推出专辑《Unemployed》,收录12首原创/改编爵士音乐。
李先生同时为翻腾三周半 Fountain de Chopin以及CODA Jazz Kissa共同创办人,积极推广音乐文化。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唱作歌手
屯门「唱、作、画」三栖唱作人,以音乐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描画出一段段小人物小故事。
原于街头表演,之后开始参与各类音乐表演及商演。2017年决定踏上全职音乐路并创立「猿创音乐」,2019年加盟赵增熹主理的「大台主」音乐厂牌,继续以原创作品分享故事,刚推出第21首单曲。
Z2 - 从创作到演算: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创意工业
12:00 - 13:00
语言: 广东话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对创意产业究竟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是对人类的创新构成了挑战? 在这个工作坊中,著名音乐监制赵增熹先生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出现如何改变音乐制作流程。他将比较传统音乐制作方法与数码音乐制作的不同,并阐述人工智能的普及如何使音乐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创新。 本工作坊欢迎人工智能爱好者、业界专业人士及所有对科技与创意交汇感兴趣的人士参加。
讲者:
着名音乐制作人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创办人
赵增熹先生赵多年来在乐坛担任作曲、编曲、唱片监制、演唱会音乐总监及电影配乐等工作,其音乐成就有目共睹。
在逾三十年的音乐事业中,曾合作歌手多不胜数,监制歌曲亦多番在各大流行曲颁奖礼中夺得多项专业推介及奖项。歌曲及专辑监制以外,赵增熹先生亦为许多本地及亚洲巨星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包括刘德华、梁咏琪、林子祥、汪明荃、李克勤、叶蒨文等等。近期担任音乐总监的演出包括《刘德华今天..is the Day》香港及世界巡迴演唱会。
由零五年开始,对流行和古典音乐都十分熟悉的赵增熹先生获邀出任香港管弦乐团每年举办的「港乐流行音乐会」系列的音乐总监及音乐顾问。赵氏赵增熹先更多次担任管弦乐团的指挥,包括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香港迪士尼.香港管弦乐团.奇妙交响夜》(2021)及《廸士尼90周年音乐会》(2014)、与日本殿堂级歌手玉置浩二合作的演出《Koji Tamaki Premium Symphonic Concert》(2015)等等。
此外,赵增熹亦活跃于广告音乐和电影配乐的创作,其中以《甜蜜蜜》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今年亦以《ANITA》再次提名同一奖项。最近电影配乐作品为《武替道》。
2016年成立「大台主」音乐先导计划,为有志投入香港音乐行业的学生提供制作音乐的培训和发佈作品的平台。
Z3 - 思人睹物「终」有时
14:30 - 15:30
语言: 广东话
透过现场演绎原创及翻唱歌曲,并由演员与同场的展品互动,本场活动旨在更生动演绎照顾者的心路历程。亦以独白、新诗配合手语等方式串连歌曲之间的故事,让观众更投入照顾者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面对的日常处境、晚期照顾及离别的经历。本场活动专为企业社会责任专家、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企业及非政府机构管理层而设。
讲者:
卖棺材的男孩 版主
陈欣先生从事殡仪行业十五年,同时兼任遗体化妆师、入殓师、遗宅整理及清洁等工作。他经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殡仪行业带入现今社会,在十年前于社交媒体开设个人专页《卖棺材的男孩》,以幽默有趣的文笔,以殡仪从业员的身分,分享行业资讯及故事,亦会发表以殡仪业角度切入的文章,至今专页跟随人数已超过三万人。
近年陈先生更以殡仪从业员身分筹办一些有关生命及生死教育的活动。如早期香港理工大学活龄学院之香港殡仪概况讲师。近期与九龙殡仪馆合办「至死不渝的爱」情人节卖花活动、「九龙殡仪馆开放日」及音乐殡葬体验音乐会《熟悉的音乐不熟悉的葬礼》等,向大众带出正确的生死观念。
有时有限公司 演出者
赵鹭燕小姐2015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获艺术学士(荣誉)学位,主修表演。
擅长画画、戏剧制作,曾与香港艺术中心及艺术团队「深食」合作制作「⼼灵友善屋邨@祖尧邨」《祖尧包饺掂》社区剧场,并担任导演和戏剧导师。
现为演员,并于路德会救主学校、慈恩学校和香港小童群益会美孚中⼼担任戏剧导师。
近期剧场演出包括:
进剧场《三姊妹》;前进进戏剧工作坊《铁行里》 、《午睡》;天边外剧场《2042世界望乡之旅》 、《卢亭百年梦终章》─绝望与希望、《伤逝如她》;浪人剧场《一剑蜀山》、《湖水蓝》、《棒球场上的亚热带少年》、《无耳琴师》(2019爱丁堡国际艺穗节)。
有时有限公司 主理人
邓卓敏小姐(Penelope)以录音歌手及和音歌手身份开展其音乐生涯。曾担任区瑞强、阮兆祥等歌手的演唱会和音歌手。
她于 2017 年策划实验剧场《休止礼》,探究丧礼礼仪及思考死亡意义。2020 年再获资助,于 2021 年初重演《休止礼》。
Penelope 立志透过音乐与人同行,助人道出离别的哀痛。她于 2019 年 4 月成立有时有限公司,为任何宗教形式的丧礼提供现场音乐,亦为逝者或其朋友家属提供度身订造作曲服务。
近年来 Penelope 以创作人及歌者身份参与不同演出作品,合作单位包括:食物环境卫生署、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香港浸会大学、九龙殡仪馆等,亦活跃于不同演出场地及爵士酒吧,作公开现场演出。
Penelope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系。2017 年获奖学金赴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接受短期音乐剧训练。
Z4 -《我想讲呢...》创意艺术治疗展演及分享会
16:00 - 17:00
语言: 广东话
这场45分钟的创意艺术治疗展演及分享旨在于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共鸣。演出者将通过展示艺术在生命故事中的疗愈力量,让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站在不同社会持份者的角度,特别是那些经历创伤、心理健康挑战和特殊教育需求的人士,从而了解艺术如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空间,促进疗愈、连结、转变和凝聚的可能性。艺术能突破语言障碍,使人能以言语无法形容的方式表达情感和经历。而这种融合创意表达及讲述故事的形式充分地突显了共情心、脆弱性和心灵韧性等得人性的特质,而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元素。 此外,透过分享及见证彼此的生命故事,令不同的角度和声音得到重视和理解,同时亦鼓励观众反思社会中不同板块之间的协作如何成就不同人的生命,从而建构具包容力的社会氛围。 欢迎关注精神健康人士参与。
讲者:
香港戏剧治疗中心 註册戏剧治疗师
陈恺欣小姐(Step)修毕法証心理学硕士及北美洲戏剧治疗协会戏剧治疗师另类课程,2019年起以实习治疗师身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2022年起加入香港戏剧治疗中心,现为中心共同负责人;于中小学、社福机构服务有特殊学习需要(SEN)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为受情绪困扰或有其他精神健康需要的成人、长者、及其他弱势社群提供个人及小组戏剧治疗服务,亦为大专院校课程提供教学及督导。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员、一炉剧团成员,随剧团应邀到不同学校及非牟利组织演出。偶有参与其他形式的剧场工作。
Move2be(Creative Arts Therapy)创办人及总监
美国註册督导级舞蹈╱动作治疗师
认证临床创伤专员
陈韵乐小姐(Michelle)生于香港,热爱生命与艺术。现为美国註册督导级舞蹈/动作治疗师、认证临床创伤专员、真实动作实践者、独立舞蹈表演者、舞蹈及创意学习导师、培训导师、精神健康倡议者及Move2be(Creative Arts Therapy)的创办人及总监。服务对象包括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长者、特殊需要或学习障碍人士、精神復元人士、在囚人士、受创伤影响人士、癌症康復者、照顾者及多元文化背景的群体,并就社会关注的议题, 如精神及心灵健康等, 以艺术创作为发声的平台,推广关注全人身心灵健康及Move To Be Well的概念。Michelle的介入手法及理论框架揉合了舞蹈治疗、心理动力学、内在家庭系统治疗、中医五行及创伤知情照顾的元素,以身体、心灵、认知、行为、性格等互为相连为基础,协作来访者发现自身的生命原动力。
Michelle相信身体和动作是人类最原始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媒介,无论是任何能力、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朋友都能聆听身体的声音和享受舞动的乐趣。
Michelle毕业于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舞蹈/动作治疗硕士学位及香港演艺学院舞蹈系。
Healing Pulse Arts Psychotherapy Centre 註册音乐治疗师
黄恺弘先生(Hugo)是英国註册音乐治疗师、音乐心灵导航院士及精神分析学音乐治疗师。Hugo服务的对象包括受情绪困扰、创伤及压力影响的成人与儿童,如情绪病患者、家暴受害者、丧亲者、癌症患者、药物成瘾人士、照顾者等,并为不同机构提供音乐治疗体验工作坊。
Hugo 深信可以透过音乐和声音连接人的内⼼情感,增加表达的可能性,比起单单语⾔,能在另⼀个层次更有效地减压、抒发及探索自己。
S+ 博览
11:00 - 18:00
S+ 博览
11:00 - 18:00
语言: 广东话及英语(电影设中文字幕)
《Beyond Zero》是一套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的获奖纪录片。 电影讲述了一家全球地毯地板公司如何在2020年前实现业务可持续转型的成功故事。这部电影纪录了他们排除万难,以减低业务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从根本上反思及重塑业务本质以启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个成功案例启发了企业如何在平衡利润与可持续发展使命发挥积极作用。 放映后设讨论环节,欢迎出席者与嘉宾主持交流共同探讨企业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本场放映会欢迎支持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非牟利机构及社会企业,包括商界、政府及其他非牟利组织参加。 https://beyondzerofilm.com/
讲者:
共享价值计划有限公司 行政总裁
Ms. Virginie Ostrowski将她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以使命为道向的组织,促进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Virginie最初是一名记者,后来转向传播领域,利用她的专业技能来应对社会的需求。从电子健康到可持续发展,她作为传播专业人士,帮助提高公众意识并推动关键议题的变革。在加入SVIHK之前,她在培育一个共享价值网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网络匯集了学术界、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共同推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重视社会影响和创新的Virginie,把她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带到了共享价值计划有限公司(SVIHK)。
Better Futures 共同创办人及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
黄珮婷小姐(Joyc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顾问,在创效谘询、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跨界别合作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
她的专业背景涵盖项目研发及管理、政府及公司专业谘询、可持续发展教育及领袖培训。她在不同的专案工作中融入系统和以生命为本的设计角度,与企业、机构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细緻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年,她获邀在不同场合作演讲分享,包括企业和商会会议、非牟利机构研讨会等。题目包括: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作(Future of Work)、服务创新、团队和职场文化等。
Joyce热衷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涵盖气候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循环经济、多元共融等。Joyce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全球研究硕士学位,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全球歷史硕士学位。
语言: 广东话
社联共有约520间机构会员,其中七成是未获政府恒常资助的小规模慈善机构(NGO),尽管他们资源有限,但仍能跨越界限以创新独特的方式,响应社会上有不少被忽略的议题,及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社群提供适切服务。 本活动邀请七间年度开支少于港币3,000万元的中小型机构,分享它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挑战,以有效的运作模式和创新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改变并实践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透过促进不同持分者之间的对话,探索及开拓更多合作机会,包括资源共享与伙伴关系建立。参与者将深入了解小型 NGO 如何增加影响力,以及学界、企业、慈善基金和社区可如何与社会服务机构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社会创新与进步。 本活动适合NGO、学界、企业代表、慈善基金、社会企业、影响力业务从业者,以及任何关心社会影响力发展的个人与机构。 目标: - 分享小型NGO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成功运作,为其他机构提供启发与借鉴; - 探讨NGO如何与学界、企业、资助机构合作,透过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及议题推进来扩展影响力; - 促进NGO与学界、资助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对需要帮助的社群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讲者:
医护行者 执行总监
徐美仪女士于2020年加入医护行者担任执行总监,致力于透过基层医疗提升社区健康。医护行者的使命是满足社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透过发展各类项目,以确保在社区中能够获得适当的健康服务。她专注于整合社会照顾及医疗,带领专业团队开发和实施创新的基层医疗模式,旨在将健康置于社会各界的核心位置。她坚信,改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是营造更健康的社区之关键。
在加入医护行者之前,徐女士在葵青区建立首个香港地区康健中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举旨在根据社区需求,提供全面、可持续且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她的经验还包括在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带领发展和实施「赛马会智家乐计划」,该计划旨在协助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综合服务中心,利用资讯科技提升家庭服务效能及鼓励服务创新以促进家庭和谐,并提供培训及服务数据分析,提升业界能力以回应家庭的各种变化及需要。
在对基层医疗的热忱驱使下, 她致力于改善所有人获取健康服务的机会及质素,并促进各持份者之间的合作,努力倡导社会对健康公平和社区赋权理念的重视。
智乐儿童游乐协会 总干事
詹秀霞博士拥有药剂师、商业心理学家和认证 ESG 规划师的专业资歷,并且在制药业和教育领域拥有超过三十年的丰富经验。她近年来曾在多个非牟利机构、大学和艺术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负责监督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发展及资金筹措。对于社区服务,詹博士同样充满热忱,尤其关注教育及儿童福祉的议题。
詹博士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并且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的药学学士、华威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以及英国赫尔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此外,她也专门研究企业永续发展管理、非营利管理的策略观点、管理心理学以及知识与变革管理。
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有限公司 总干事
廖珮珊女士致力推动香港弱势妇女的权益。在她的领导下,香港妇女中心协会从一个只有15名员工的非政府组织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人,并将服务与政策倡导结合,协助照顾者、单亲母亲及基层妇女应对挑战。廖女士现任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照顾者政策与服务发展谘询小组成员、岭南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国际比较社会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
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 总干事
吴健文先生为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总干事,同时担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香港教育大学幼儿及教育学系、香港浸信会专业书院、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客席讲师。
吴先生拥有多年儿童及家庭、特殊教育需要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并一直积极关注SEN儿童照顾者的需求。他在多次大型活动中与业界分享如何支援照顾者、推动学校家长教育注入支援照顾者元素、推动照顾者成为Slasher以及设立SEN照顾者会所。
现时吴先生亦担任社联业界发展及财务常设委员会委员、照顾者易达平台第一召集人以及社会福利署大埔及北区齐撑照顾者行动召集人。
CareER Association 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崔宇恒先生,M.H. 是CareER的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作为一位视障人士,他多年来一直致力协助高等学歷残疾人士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群体。崔先生于2014年创办CareER,在他的领导下,CareER以创新的方法和模式支援残疾人士。他于202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同年被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提名参加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IVLP),前往美国就NGO管理作深造交流。
他带领CareER获得总部位于维也纳的Zero Project Award 2021的殊荣,此外CareER亦在2019年荣获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颁发「最具成效中小型非政府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大奖」。2022年,他被Tatler评选为Gen.T Leader of Tomorrow,以表彰他对社区的贡献。
崔先生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别在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甘迺迪政府管理学院接受行政管理培训。在加入CareER前,他曾在多家跨国企业工作,并获得了相关的商界经验。他亦为多个由香港政府和其他法定组织主办的委员会出谋献策,致力为香港社会服务。
崔先生曾在香港科技大学MBA课程及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课程担任嘉宾讲师,探讨在商界推动多元共融、平等和包容性的主题。
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 执行干事
黄惠玉女士自2001年起担任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执行干事。她对儿童权利监察及儿童的参与权利深感兴趣,并在根据《儿童权利公约》邀请民间团体及儿童向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报告有关香港儿童权利状况方面有丰富经验。她与儿童紧密合作,在支援儿童在不同场合就不同议题发声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在加入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之前,她曾是《星期日南华早报》和《南华早报》的得奖记者,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作採访及侦查报道。
香港观鸟会 总监
余日东先生是一位热爱观鸟的专家,也是香港观鸟会的总监。从小,余先生就培养了对观鸟的深厚热情,并在香港大学修读环境科学,这为他在生态学和保育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余先生对香港观鸟会的使命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通过他于2012年共同倡议的香港鱼塘保育计划。认识到传统鱼塘的生态重要性,该计划鼓励鱼塘营运者採取对鸟类友好的做法,既有利于养鱼,也有助鸟类保育。这一倡议不仅改善了鸟类的栖息地,从中亦支持渔民的生计。通过教育活动和社区推广,提高了市民对鱼塘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经验也应用于在大屿山水口的另一个重要项目,香港观鸟会与当地村民合作,振兴水稻耕作并保育淡水生境。这两个项目旨在确保保育工作上有科学理据及有效率的,并在当地社区的拥有感和管理感来实现。
余先生在香港观鸟会的角色体现了他对自然保育和社区参与的坚定承诺。他的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还努力以谦逊和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主持人: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会员联繫及服务主任
陈颖芝女士现任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会员联繫及服务主任。她曾任职多间本地及国际社会服务机构,职务涵盖政策倡议、服务评估、研究等范畴,过去十多年致力推动不同社会议题,包括性小众平权、守护儿童、儿童参与等等,并推动社会服务界别实证为本的服务发展。
语言: 广东话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香港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但在实现长远的跨界别成功方面仍然面对诸多挑战。本工作坊由社联及合作伙伴梦创成真(Dream Impact)联合举办,透过具体案例和最佳实践,剖析三大核心议题:多元化、公平和共融(DEI)、健康与福祉,以及循环经济,探讨 SDGs 成就与机构成功之间的关联。活动采用轮转分组讨论模式,有助参加者深入交流,共同拟定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蓝图和最佳实践,鼓励跨界别持份者对话、合作及相互学习。 此外,参加者将受邀参与会后交流环节,与讲者及相关领域专家建立联系。此工作坊适合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管理层、DEI 专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等。
讲者:
梦创成真 共同创办人及首席推动者
林之鸿女士的经验及背景涵盖崭新科技、社会创新和社区艺术策划等领域,并在纽约、香港、柏林及阿布扎比等地累积丰富经验。她致力于为不同企业和机构带来结合社区价值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案,以更有效地解决当今包括身心健康、共融及循环经济等等的社会议题包括身心健康、共融及循环经济等等。
作为梦创成真的创办人,她成功建立了一个由 160 多家社会初创公司、非政府组织、大学、影响力投资者和企业组成的网络,以开展跨界别合作。梦创成真亦成为香港领先的社会创新生态圈推动者,助力不同机构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
语言: 广东话
近年来,香港的创意媒体产业在数字转型及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驱动下迅速发展。然而,许多年青人在考虑投身创意媒体行业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 AI 产业的高速渗透,又会不会跟有志在创意媒体产业发展的年青人「抢饭碗」? 此环节将以对谈形式邀请嘉宾讲者分享有关创意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的挑战,与参加者一同探讨创意媒体与青年全人发展的关系,由自我探索、精神健康,以至发展所长,创造经济效益等历程,发掘青年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本环节欢迎学生、年青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业界从业者及所有关心青年发展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人士参与。 目标: - 了解创意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前景; - 探讨创意媒体在青年发展中的作用,包括自我探索、技能培养与职业发展; - 研究青年如何善用创意媒体发展自身优势并创造经济机会。
讲者:
着名音乐制作人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创办人
赵增熹先生赵多年来在乐坛担任作曲、编曲、唱片监制、演唱会音乐总监及电影配乐等工作,其音乐成就有目共睹。
在逾三十年的音乐事业中,曾合作歌手多不胜数,监制歌曲亦多番在各大流行曲颁奖礼中夺得多项专业推介及奖项。歌曲及专辑监制以外,赵增熹先生亦为许多本地及亚洲巨星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包括刘德华、梁咏琪、林子祥、汪明荃、李克勤、叶蒨文等等。近期担任音乐总监的演出包括《刘德华今天..is the Day》香港及世界巡迴演唱会。
由零五年开始,对流行和古典音乐都十分熟悉的赵增熹先生获邀出任香港管弦乐团每年举办的「港乐流行音乐会」系列的音乐总监及音乐顾问。赵氏赵增熹先更多次担任管弦乐团的指挥,包括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香港迪士尼.香港管弦乐团.奇妙交响夜》(2021)及《廸士尼90周年音乐会》(2014)、与日本殿堂级歌手玉置浩二合作的演出《Koji Tamaki Premium Symphonic Concert》(2015)等等。
此外,赵增熹亦活跃于广告音乐和电影配乐的创作,其中以《甜蜜蜜》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今年亦以《ANITA》再次提名同一奖项。最近电影配乐作品为《武替道》。
2016年成立「大台主」音乐先导计划,为有志投入香港音乐行业的学生提供制作音乐的培训和发佈作品的平台。
公共卫生及生命伦理学学者 及 著名音乐人
钟一诺教授被称为「现代文艺復兴者」。一方面,他是一位专注于社会流行病学和生物伦理学的大学教授,在学术领域有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是一位屡获殊荣且位居排行榜首位的歌唱界艺术家。
钟一诺教授现为中大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教授、中大生物伦理中心联席总监及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总监。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老年研究所的研究员(礼聘)。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公共卫生科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健康科学硕士学位,并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社会和生命歷程流行病学)。他将预计于2025年从哈佛医学院生物伦理学硕士 (MBE)课程毕业。
作为一名社会流行病学家,钟教授的研究利用生物医学伦理和正社会公义的视角来审视健康和健康不平等的社会决定因素。他目前正在研究贫困、匮乏、社会经济劣势、环境和住房因素以及移民身分等社会决定因素。钟教授也特别关注弱势族群的健康,包括移民工和罕见疾病患者。此外,他亦有研究与老年相关的问题,例如多重疾病和长期╱临终照顾。总括来说,他的研究目的是为国内外的卫生服务和公共政策提供更多及更广的参考资讯。
钟教授发表过一百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出版文章,并作为首席研究员和联合研究员获得多项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他经常进行跨学科和国际合作。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在香港成立了第一个由世界专家组成的纵向队列国际联盟来研究香港健康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状况。钟教授一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具有相当的公众影响力,他是香港生死学协会的副会长,该协会是一家社会企业,专注于创新生死教育、预设照顾计划、香港的长期护理和死后安排等项目;并于2017-2018年共同主持香港唯一的「生死教育」广播节目。2019年与人合编刊物《生死教育讲什么啲》。
在学术以外,钟教授亦是一位歌手、制作人、词曲作者、电台主持人和音乐教育家。他与其兄长Henry组成了的音乐组合「钟氏兄弟」在香港福音音乐、爵士乐、蓝调音乐和发烧音乐界具有影响力,并赢得过一些重要奖项。钟教授也曾于各大音乐节亮相,包括Clockenflap、Freespace Jazz Fest等。最后,钟教授致力于音乐推广及教育。 他是广播节目「爵士钟情」的主持人、以及香港大学「爵士乐:歷史与鑑赏」课程的创始人和讲师。他也是艺穗会2018年「爵士乐。说」社区工作坊系列,以及2020年西九文化区「爵士乐的演变」公开讲座系列的讲者,旨在促进大众对爵士乐的认识与欣赏。
翻腾三周半╱CODA Jazz Kissa 共同创办人
钢琴家、作曲家、音乐策划人
李梓禾于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修读音乐学士学位,主修爵士乐表演和作曲,并于2018年毕业。
回港后,李先生曾于香港不同艺术团体合作,如中英剧团、香港舞蹈团、无极乐团、瞬.乐团、导演蔡明亮等合作。他亦有参与各类型演出,包括大型音乐节如西九自由爵士音乐节,「爵士盛会─传奇与延续」、「香港节─艺匯上海」等。
李先生亦有于流行乐圈参与制作,录音及现场表演,合作歌手包括王菀之、9m88、裘德、Jan Curious、JB、林恺铃、王嘉仪、丽英等。
除演奏之外,李先生亦是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收录在西九文化区的《Freespace Mixtape Vol. 3》及Jazz World Series大碟《Our Jazz Pianist》,亦曾为南丰纱厂《慢一天流浪团》创作及录制三首钢琴独奏音乐。他亦有为多媒体剧场《致最相似的人》、香港舞蹈团《最后一夜》、瞬.乐团多媒体剧场《Come & Gone》编写音乐,并为西九自由爵士音乐节2023主题曲、国泰航空主题曲作编曲。
2024年,李先生于《翻腾合唱部落》专辑《Gather》担任监制,编曲及作曲,推出七首原创广东流行音乐。2025年,他的乐队Bowen Li Trio亦推出专辑《Unemployed》,收录12首原创/改编爵士音乐。
李先生同时为翻腾三周半 Fountain de Chopin以及CODA Jazz Kissa共同创办人,积极推广音乐文化。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唱作歌手
屯门「唱、作、画」三栖唱作人,以音乐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描画出一段段小人物小故事。
原于街头表演,之后开始参与各类音乐表演及商演。2017年决定踏上全职音乐路并创立「猿创音乐」,2019年加盟赵增熹主理的「大台主」音乐厂牌,继续以原创作品分享故事,刚推出第21首单曲。
语言: 广东话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对创意产业究竟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是对人类的创新构成了挑战? 在这个工作坊中,著名音乐监制赵增熹先生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出现如何改变音乐制作流程。他将比较传统音乐制作方法与数码音乐制作的不同,并阐述人工智能的普及如何使音乐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创新。 本工作坊欢迎人工智能爱好者、业界专业人士及所有对科技与创意交汇感兴趣的人士参加。
讲者:
着名音乐制作人
第十六制作有限公司 创办人
赵增熹先生赵多年来在乐坛担任作曲、编曲、唱片监制、演唱会音乐总监及电影配乐等工作,其音乐成就有目共睹。
在逾三十年的音乐事业中,曾合作歌手多不胜数,监制歌曲亦多番在各大流行曲颁奖礼中夺得多项专业推介及奖项。歌曲及专辑监制以外,赵增熹先生亦为许多本地及亚洲巨星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包括刘德华、梁咏琪、林子祥、汪明荃、李克勤、叶蒨文等等。近期担任音乐总监的演出包括《刘德华今天..is the Day》香港及世界巡迴演唱会。
由零五年开始,对流行和古典音乐都十分熟悉的赵增熹先生获邀出任香港管弦乐团每年举办的「港乐流行音乐会」系列的音乐总监及音乐顾问。赵氏赵增熹先更多次担任管弦乐团的指挥,包括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香港迪士尼.香港管弦乐团.奇妙交响夜》(2021)及《廸士尼90周年音乐会》(2014)、与日本殿堂级歌手玉置浩二合作的演出《Koji Tamaki Premium Symphonic Concert》(2015)等等。
此外,赵增熹亦活跃于广告音乐和电影配乐的创作,其中以《甜蜜蜜》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今年亦以《ANITA》再次提名同一奖项。最近电影配乐作品为《武替道》。
2016年成立「大台主」音乐先导计划,为有志投入香港音乐行业的学生提供制作音乐的培训和发佈作品的平台。
语言: 广东话
透过现场演绎原创及翻唱歌曲,并由演员与同场的展品互动,本场活动旨在更生动演绎照顾者的心路历程。亦以独白、新诗配合手语等方式串连歌曲之间的故事,让观众更投入照顾者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面对的日常处境、晚期照顾及离别的经历。本场活动专为企业社会责任专家、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企业及非政府机构管理层而设。
讲者:
卖棺材的男孩 版主
陈欣先生从事殡仪行业十五年,同时兼任遗体化妆师、入殓师、遗宅整理及清洁等工作。他经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殡仪行业带入现今社会,在十年前于社交媒体开设个人专页《卖棺材的男孩》,以幽默有趣的文笔,以殡仪从业员的身分,分享行业资讯及故事,亦会发表以殡仪业角度切入的文章,至今专页跟随人数已超过三万人。
近年陈先生更以殡仪从业员身分筹办一些有关生命及生死教育的活动。如早期香港理工大学活龄学院之香港殡仪概况讲师。近期与九龙殡仪馆合办「至死不渝的爱」情人节卖花活动、「九龙殡仪馆开放日」及音乐殡葬体验音乐会《熟悉的音乐不熟悉的葬礼》等,向大众带出正确的生死观念。
有时有限公司 演出者
赵鹭燕小姐2015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获艺术学士(荣誉)学位,主修表演。
擅长画画、戏剧制作,曾与香港艺术中心及艺术团队「深食」合作制作「⼼灵友善屋邨@祖尧邨」《祖尧包饺掂》社区剧场,并担任导演和戏剧导师。
现为演员,并于路德会救主学校、慈恩学校和香港小童群益会美孚中⼼担任戏剧导师。
近期剧场演出包括:
进剧场《三姊妹》;前进进戏剧工作坊《铁行里》 、《午睡》;天边外剧场《2042世界望乡之旅》 、《卢亭百年梦终章》─绝望与希望、《伤逝如她》;浪人剧场《一剑蜀山》、《湖水蓝》、《棒球场上的亚热带少年》、《无耳琴师》(2019爱丁堡国际艺穗节)。
有时有限公司 主理人
邓卓敏小姐(Penelope)以录音歌手及和音歌手身份开展其音乐生涯。曾担任区瑞强、阮兆祥等歌手的演唱会和音歌手。
她于 2017 年策划实验剧场《休止礼》,探究丧礼礼仪及思考死亡意义。2020 年再获资助,于 2021 年初重演《休止礼》。
Penelope 立志透过音乐与人同行,助人道出离别的哀痛。她于 2019 年 4 月成立有时有限公司,为任何宗教形式的丧礼提供现场音乐,亦为逝者或其朋友家属提供度身订造作曲服务。
近年来 Penelope 以创作人及歌者身份参与不同演出作品,合作单位包括:食物环境卫生署、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香港浸会大学、九龙殡仪馆等,亦活跃于不同演出场地及爵士酒吧,作公开现场演出。
Penelope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系。2017 年获奖学金赴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接受短期音乐剧训练。
语言: 广东话
这场45分钟的创意艺术治疗展演及分享旨在于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共鸣。演出者将通过展示艺术在生命故事中的疗愈力量,让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站在不同社会持份者的角度,特别是那些经历创伤、心理健康挑战和特殊教育需求的人士,从而了解艺术如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空间,促进疗愈、连结、转变和凝聚的可能性。艺术能突破语言障碍,使人能以言语无法形容的方式表达情感和经历。而这种融合创意表达及讲述故事的形式充分地突显了共情心、脆弱性和心灵韧性等得人性的特质,而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元素。 此外,透过分享及见证彼此的生命故事,令不同的角度和声音得到重视和理解,同时亦鼓励观众反思社会中不同板块之间的协作如何成就不同人的生命,从而建构具包容力的社会氛围。 欢迎关注精神健康人士参与。
讲者:
香港戏剧治疗中心 註册戏剧治疗师
陈恺欣小姐(Step)修毕法証心理学硕士及北美洲戏剧治疗协会戏剧治疗师另类课程,2019年起以实习治疗师身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2022年起加入香港戏剧治疗中心,现为中心共同负责人;于中小学、社福机构服务有特殊学习需要(SEN)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为受情绪困扰或有其他精神健康需要的成人、长者、及其他弱势社群提供个人及小组戏剧治疗服务,亦为大专院校课程提供教学及督导。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员、一炉剧团成员,随剧团应邀到不同学校及非牟利组织演出。偶有参与其他形式的剧场工作。
Move2be(Creative Arts Therapy)创办人及总监
美国註册督导级舞蹈╱动作治疗师
认证临床创伤专员
陈韵乐小姐(Michelle)生于香港,热爱生命与艺术。现为美国註册督导级舞蹈/动作治疗师、认证临床创伤专员、真实动作实践者、独立舞蹈表演者、舞蹈及创意学习导师、培训导师、精神健康倡议者及Move2be(Creative Arts Therapy)的创办人及总监。服务对象包括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长者、特殊需要或学习障碍人士、精神復元人士、在囚人士、受创伤影响人士、癌症康復者、照顾者及多元文化背景的群体,并就社会关注的议题, 如精神及心灵健康等, 以艺术创作为发声的平台,推广关注全人身心灵健康及Move To Be Well的概念。Michelle的介入手法及理论框架揉合了舞蹈治疗、心理动力学、内在家庭系统治疗、中医五行及创伤知情照顾的元素,以身体、心灵、认知、行为、性格等互为相连为基础,协作来访者发现自身的生命原动力。
Michelle相信身体和动作是人类最原始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媒介,无论是任何能力、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朋友都能聆听身体的声音和享受舞动的乐趣。
Michelle毕业于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舞蹈/动作治疗硕士学位及香港演艺学院舞蹈系。
Healing Pulse Arts Psychotherapy Centre 註册音乐治疗师
黄恺弘先生(Hugo)是英国註册音乐治疗师、音乐心灵导航院士及精神分析学音乐治疗师。Hugo服务的对象包括受情绪困扰、创伤及压力影响的成人与儿童,如情绪病患者、家暴受害者、丧亲者、癌症患者、药物成瘾人士、照顾者等,并为不同机构提供音乐治疗体验工作坊。
Hugo 深信可以透过音乐和声音连接人的内⼼情感,增加表达的可能性,比起单单语⾔,能在另⼀个层次更有效地减压、抒发及探索自己。
T4 - 运动、精神健康及可持续社区
14:30 - 15:30
语言: 广东话
近年愈来愈多人关注精神健康与心理韧性的相互关系。具备并强化韧性,对于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逆境,甚至创伤复原有莫大帮助。 我们的嘉宾主持马启仁先生将以访谈形式与三位运动员嘉宾─欧铠淳小姐、陈肇钧先生以及莫宛萤小姐交流,分享有关运动与逆境及压力管理的经历和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透过运动连系社区。本环节欢迎非牟利机构、慈善基金会及公司代表,以及对精神健康有兴趣的持份者参与。 访谈内容: - 分享运动与逆境及压力管理的经历和故事; - 探讨心理韧性与精神健康的相互关系; - 分享有关运动与社区参与的项目。
讲者:
香港游泳运动员
Mind the Waves 共同创办人
欧铠淳小姐是五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香港代表队游泳选手,拥有15项香港游泳纪录。她在多项国际和亚洲体育赛事中表现出色,曾代表香港出战2008年、2012年、2016年、2021年和2024年的奥运会,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她获委任为香港代表团的持旗手。欧小姐于2014年从美国柏克莱大学毕业,获得环境经济学学位。
为表彰她的贡献,她获选为2020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并曾获得第24届香港杰出学生奖。此外,她在2018年至2022年间当选为香港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2023年,欧小姐与游泳队友郑莉梅小姐和杨珍美小姐联合创办了非牟利组织「Mind the Waves」,旨在为香港年轻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讨论精神健康与表达情绪,提升社会各界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他们希望与青少年建立桥樑,聆听并帮助年轻人了解自身情感,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资源处理情绪压力。通过发佈线上内容、组织社区活动和举办青年指导计划,他们致力于推动关注心灵健康的重要性,并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社区。
中国香港足球队代表
陈肇钧先生(Philip)现为中国香港足球队代表,是首位远赴巴西受训的香港青年球员。他在2023╱24球季当选为「香港足球先生」,及获颁发其他足球奖项,成为「香港四料球王」。他于201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运动科学系。
Philip热心公益,2024年策动「Charitee Project」慈善计划,支持本地青少年发展项目。
现役香港武术运动员
莫宛萤小姐(Juanita)为现役香港武术运动员。她八岁开始学习武术,2013年成为全职运动员,在国际体坛、包括世界锦标赛、亚洲运动会以及亚洲锦标赛等国际比赛屡获殊荣。Juanita 积极服务社会,为现届妇女事务委员会非官守委员。2024年获颁「十大杰出青年」,致力弘扬武术精神。
主持人:
「体育系」联合创办人
马启仁先生(Keyman),曾于多间本地电台及电视台担任节目主持。近年联合创办社会企业「体育系」(SOCIAL S),协助商企及机构以运动创造社会效益,支援社区人士透过运动发放正能量。
Keyman于1993年毕业于香港树仁学院(现香港树仁大学)社会系,1999年完成澳洲卧龙岗大学的新闻学硕士课程。出版着作包括《赢一场没有波的比赛》、《写给足球的情书》以及足球杂志《足球版图》等。
H5 - 社区对话:谈谈气候适应
11:45 - 13:15
语言: 广东话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危机,更是社会公义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现有的不平等,并带来新的社会挑战,弱势社群往往首当其冲。在香港这种人口且高度城市化的沿海城市,极端天气—如都市热岛效应、水浸、空气质素恶化及传染病扩散—对弱势社群构成严峻威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界携手合作。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与低碳想创坊联合举办本次工作坊,促进跨界别对话与合作,为不同持份者搭建平台,突破界限,交流见解,并共同制定策略,推动气候适应,建立更具韧性及共融的社会。 透过此对话会,参加者将能够: - 了解气候变化风险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关联; - 探讨如何将气候公义融入机构策略; - 动员社区资源,支持弱势群体应对气候变化; - 透过协作行动,加强社区层面的气候适应能力。 透过交互式小组讨论,参加者将就贫穷、残疾人士共融、人口老化、健康、户外劳工权益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识别社区的迫切需求,并共同探讨应对方案,推动公平且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本工作坊适合企业管理层、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慈善家、社工、社区领袖、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香港气候适应力的参与者。
讲者:
低碳想创坊 行政总监
梁咏珊女士秉持低碳想创坊建立可持续未来的信念:随着全球迈向低碳经济,透过连结气候变化与社会服务,保护香港弱势社群的权益,达致公义转型。
梁女士过往曾从事新闻工作,并先后任职于牵手香港、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及恆生银行。她深入了解非政府组织、捐助机构及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肩负的不同责任;加入低碳想创坊以来,她代表机构参与国际气候会议,与各地专家交流气候减缓、气候适应和气候抗逆力的经验与知识,并积极参考邻近城市的案例与研究,探讨香港的减碳角色。
梁咏珊女士拥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管理硕士学位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广播新闻学士学位,并曾为多个社会公益及社区参与项目担任顾问并进行质性研究,提倡持分者共创的原则。国际间早有实证显示社会福利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尤其以弱势社群为气候危机付出的代价最大。梁咏珊女士致力联繫各界持分者,共同提升大众气候适应力,同时向政策制定者倡议减缓气候变化的方向,实现气候公义。
Z5 - 声音与身心│正念 x 即兴表达
12:00 - 13:00
语言: 广东话
这场互动工作坊邀请参与者透过正念与即兴表达,探索声音、身体与心灵之间的深层联系。工作坊植根于爵士乐的自由精神,鼓励自我表达、情感释放,并促进社群连结。透过引导式冥想、身体动作练习及创意表达,参与者将学习实用技巧,以帮助放松身心、提升自我觉察,并促进整体健康。 本工作坊旨在于安全且包容的环境中,培养参与者的自信、创造力与集体疗愈,并提升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在这个步伐急促的社会中,心理健康与幸福感至关重要。透过体验声音与身体动作的疗愈力量,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将创意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以管理压力、提升情绪韧性,并促进整体身心健康。 本工作坊欢迎所有对正念、心理健康、自我探索感兴趣的人士,以及希望减压与个人成长的朋友参加。
讲者:
音乐治疗师
周颖贤小姐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兼职讲师。曾于美国纽约大学完成文学硕士,主修音乐治疗;为美国及加拿大註册音乐治疗师。周小姐的临床经验丰富,服务对象包活癌症患者、具发展及情绪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需接受纾缓治疗的人士等。她持有奥斯汀声乐心理治疗的治疗师认证,以及瑜伽联盟®认证的教师资格。
秀艺 创办人
吴少慧是一名文化活动策展人、制作人及音乐教育者,致力深化音乐和正念的连结。她擅长发掘以艺术回应社会需要的各种可能性,并以创新的跨界合作拓阔创意边界。吴女士曾为香港多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包括大馆、西九文化区及东华三院,策展及协办不同的艺术节目。作为资深及有抱负的音乐教育者,吴女士曾于2015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和民政事务局资助到Sage Gateshead音乐中心实习。吴女士先后取得坎培拉大学传讯及传媒(市场营销)学士学位,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学硕士学位,并获得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音乐治疗深造证书。
Z6 - 藝術介入如何重塑社區力量
14:30 - 15:30
语言: 广东话
天灾、疫症、经济衰退⋯每日围绕我们身边,然而我们生活仍需如常。我们的城市也一样,历经风雨,都要一如以往,适应变化并持续发展。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的概念强调城市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冲击,如天灾、经济衰退及安全威胁时,需要具有「承受力」及「复原力」;承受力是城市在面对危机时减少灾情的能力,而复原力则代表城市受到冲击后恢复生活秩序、重新达到新平衡的能力。 城市需要应对的变动并不囿于突发的天灾,也包含社会中的慢性改变,包括移民潮、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化、公共健康问题,这些议题涵盖环境、社会、与经济层面,因此城市在制定韧性策略时,需要更全面的考虑。 此环节邀请四位艺术工作者进行对谈,以他们在医院、学校、商场及艺术馆的工作及经验,探讨艺术如何成为建立及加强社区韧性的力量,并在全球及本地挑战中促进社群凝聚与集体疗愈。 本环节欢迎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社区领袖、城市规划师,以及所有对艺术如何促进社会韧性与转变感兴趣的人士参与。
讲者:
香港演艺学院 候任校长、舞蹈学院院长
陈颂瑛教授在三十五年来致力推动表演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学术界、艺术行政、表演、制作及国际合作等领域均拥有丰富经验。她曾荣获多项殊荣,包括多次获颁「香港舞蹈年奖」(2004、2019、2023年)、「城市当代舞蹈达人」(2016年)、「杰出成就奖」(2018年),以及美国商会第20届「最具影响力女性奖」的「艺术、体育和休闲领域杰出女性奖」(2024年)。
在2018至2025年担任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期间,陈教授积极推动创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舞蹈课程,策划屡获殊荣的社区舞蹈计划,致力促进课程与行业发展接轨。于2014至2018年,她担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首任舞蹈艺术主管,确立文化区的艺术愿景,发展世界级文化基建,推动跨文化交流计划及制作,为全球表演艺术界带来深远影响。此外,她亦是亚洲舞蹈网络(Asia Network for Dance, AND+)的创会核心成员,促进区域及国际舞蹈界的联繫。
陈教授在国际间享有盛誉,活跃于多个国际顾问委员会及评审团,包括American Dance Abroad谘询委员会及台新艺术奖评审团,现为世界舞蹈联盟亚太区主席及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她曾担任香港舞蹈联盟主席,并长期出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舞蹈界别艺术顾问,自2021年起担任西九文化区表演委员会委员,并于2024年获委任为大馆文化艺术节目委员会主席及大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多年来,她不遗余力推动香港艺术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本地艺术的知名度与普及性,启发新一代艺术家及观众。
M+ 教学及参与策展人
梁之之女士现为M+教学及参与策展人。她于2014年加入M+,多年来举办多项教学及公众活动,将 M+的内容与不同类型的观众和社群连繫起来。她相信博物馆的教学体验应以观众为本,与生活相关,同时富实验性,提供多角度思考,拓宽人们对博物馆的想像。她致力发展鼓励共学,培养同理心和关顾人们身心灵需要的博物馆工作。加入M+之前,她曾于艺术推广办事处、立法会秘书处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从事策展和公众参与工作。
世界之约─南丰集团 总策展人
卢乐谦先生为涉猎多种创作形式的香港艺术家,卢先生先后毕业于英国萨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和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系,2014年完成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硕士学位。他以艺术于城市中寻找存在的方式,探索自我意识与身体「脱离/建立/塑造/重建」的关系,并通过强烈和阴翳的表达,表现时间的急切性。除了绘画,他运用混合媒介创作雕塑和装置艺术,参与集体创作和行为艺术表演,近年投入社区营造,推动社区艺术。他于2012年出任香港故事馆馆长,关注社区文化议题,并鼓励公众人士和街坊参与地区文化保育的讨论。社区营造需要由下而上的参与,街坊投入其中,方能凝聚和发展出地区特色。卢先生着重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空降」社区,而是与街坊沟通,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自主权利和想像街道的各种可能,一同建构人们于社区以至社会的身份认同。
主持人:
艺术在医院 总监
郑婵琦女士现为「艺术在医院」及「社群艺术网络」总监,同时亦为「香港展能艺术会」副主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客席策展人。她相信艺术能为生命带来无限可能,故选择以一直致力以中介人的身分,将艺术带到不同社群之中。
郑女士曾担任多项社区参与项目的策展人,其中包括:「大・快・人心」社区艺术计划(2007年),该项目将1,500幅由病人、康復者、学生、艺术家和各行各业人士所创作的绘画组合成一件巨型作品,藉以表现艺术的治愈能力;「寻乐・经验」(2009年)则是一项破天荒的项目,展示了多件让观众可以感受不同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湿地制造」(2010年)透过各式与香港湿地公园相唿应的艺术工作坊,引导观众欣赏大自然之美;「艺绽@冬日」(2010年)和「艺绽公园」(2011年)分别在香港的多个公园展示艺术作品,培养年轻艺术家,并拉近艺术与社区的距离。郑女士还筹备了第十一届国际表达艺术治疗协会国际会议(2015年),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一同讨论推行不同艺术治疗对提升生活质素的作用。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2022年)及山林市城─游歷旧园新景(2024年),郑策划了此二个当代艺术展览,让香港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出发,探讨及诠释中华文化及与香港的关系。
S+ 博览
10:00 - 18:00
S+ 博览
10:00 - 18:00
语言: 广东话
近年愈来愈多人关注精神健康与心理韧性的相互关系。具备并强化韧性,对于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逆境,甚至创伤复原有莫大帮助。 我们的嘉宾主持马启仁先生将以访谈形式与三位运动员嘉宾─欧铠淳小姐、陈肇钧先生以及莫宛萤小姐交流,分享有关运动与逆境及压力管理的经历和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透过运动连系社区。本环节欢迎非牟利机构、慈善基金会及公司代表,以及对精神健康有兴趣的持份者参与。 访谈内容: - 分享运动与逆境及压力管理的经历和故事; - 探讨心理韧性与精神健康的相互关系; - 分享有关运动与社区参与的项目。
讲者:
香港游泳运动员
Mind the Waves 共同创办人
欧铠淳小姐是五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香港代表队游泳选手,拥有15项香港游泳纪录。她在多项国际和亚洲体育赛事中表现出色,曾代表香港出战2008年、2012年、2016年、2021年和2024年的奥运会,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她获委任为香港代表团的持旗手。欧小姐于2014年从美国柏克莱大学毕业,获得环境经济学学位。
为表彰她的贡献,她获选为2020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并曾获得第24届香港杰出学生奖。此外,她在2018年至2022年间当选为香港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2023年,欧小姐与游泳队友郑莉梅小姐和杨珍美小姐联合创办了非牟利组织「Mind the Waves」,旨在为香港年轻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讨论精神健康与表达情绪,提升社会各界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他们希望与青少年建立桥樑,聆听并帮助年轻人了解自身情感,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资源处理情绪压力。通过发佈线上内容、组织社区活动和举办青年指导计划,他们致力于推动关注心灵健康的重要性,并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社区。
中国香港足球队代表
陈肇钧先生(Philip)现为中国香港足球队代表,是首位远赴巴西受训的香港青年球员。他在2023╱24球季当选为「香港足球先生」,及获颁发其他足球奖项,成为「香港四料球王」。他于201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运动科学系。
Philip热心公益,2024年策动「Charitee Project」慈善计划,支持本地青少年发展项目。
现役香港武术运动员
莫宛萤小姐(Juanita)为现役香港武术运动员。她八岁开始学习武术,2013年成为全职运动员,在国际体坛、包括世界锦标赛、亚洲运动会以及亚洲锦标赛等国际比赛屡获殊荣。Juanita 积极服务社会,为现届妇女事务委员会非官守委员。2024年获颁「十大杰出青年」,致力弘扬武术精神。
主持人:
「体育系」联合创办人
马启仁先生(Keyman),曾于多间本地电台及电视台担任节目主持。近年联合创办社会企业「体育系」(SOCIAL S),协助商企及机构以运动创造社会效益,支援社区人士透过运动发放正能量。
Keyman于1993年毕业于香港树仁学院(现香港树仁大学)社会系,1999年完成澳洲卧龙岗大学的新闻学硕士课程。出版着作包括《赢一场没有波的比赛》、《写给足球的情书》以及足球杂志《足球版图》等。
语言: 广东话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危机,更是社会公义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现有的不平等,并带来新的社会挑战,弱势社群往往首当其冲。在香港这种人口且高度城市化的沿海城市,极端天气—如都市热岛效应、水浸、空气质素恶化及传染病扩散—对弱势社群构成严峻威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界携手合作。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与低碳想创坊联合举办本次工作坊,促进跨界别对话与合作,为不同持份者搭建平台,突破界限,交流见解,并共同制定策略,推动气候适应,建立更具韧性及共融的社会。 透过此对话会,参加者将能够: - 了解气候变化风险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关联; - 探讨如何将气候公义融入机构策略; - 动员社区资源,支持弱势群体应对气候变化; - 透过协作行动,加强社区层面的气候适应能力。 透过交互式小组讨论,参加者将就贫穷、残疾人士共融、人口老化、健康、户外劳工权益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识别社区的迫切需求,并共同探讨应对方案,推动公平且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本工作坊适合企业管理层、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慈善家、社工、社区领袖、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香港气候适应力的参与者。
讲者:
低碳想创坊 行政总监
梁咏珊女士秉持低碳想创坊建立可持续未来的信念:随着全球迈向低碳经济,透过连结气候变化与社会服务,保护香港弱势社群的权益,达致公义转型。
梁女士过往曾从事新闻工作,并先后任职于牵手香港、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及恆生银行。她深入了解非政府组织、捐助机构及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肩负的不同责任;加入低碳想创坊以来,她代表机构参与国际气候会议,与各地专家交流气候减缓、气候适应和气候抗逆力的经验与知识,并积极参考邻近城市的案例与研究,探讨香港的减碳角色。
梁咏珊女士拥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管理硕士学位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广播新闻学士学位,并曾为多个社会公益及社区参与项目担任顾问并进行质性研究,提倡持分者共创的原则。国际间早有实证显示社会福利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尤其以弱势社群为气候危机付出的代价最大。梁咏珊女士致力联繫各界持分者,共同提升大众气候适应力,同时向政策制定者倡议减缓气候变化的方向,实现气候公义。
语言: 广东话
这场互动工作坊邀请参与者透过正念与即兴表达,探索声音、身体与心灵之间的深层联系。工作坊植根于爵士乐的自由精神,鼓励自我表达、情感释放,并促进社群连结。透过引导式冥想、身体动作练习及创意表达,参与者将学习实用技巧,以帮助放松身心、提升自我觉察,并促进整体健康。 本工作坊旨在于安全且包容的环境中,培养参与者的自信、创造力与集体疗愈,并提升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在这个步伐急促的社会中,心理健康与幸福感至关重要。透过体验声音与身体动作的疗愈力量,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将创意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以管理压力、提升情绪韧性,并促进整体身心健康。 本工作坊欢迎所有对正念、心理健康、自我探索感兴趣的人士,以及希望减压与个人成长的朋友参加。
讲者:
音乐治疗师
周颖贤小姐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兼职讲师。曾于美国纽约大学完成文学硕士,主修音乐治疗;为美国及加拿大註册音乐治疗师。周小姐的临床经验丰富,服务对象包活癌症患者、具发展及情绪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需接受纾缓治疗的人士等。她持有奥斯汀声乐心理治疗的治疗师认证,以及瑜伽联盟®认证的教师资格。
秀艺 创办人
吴少慧是一名文化活动策展人、制作人及音乐教育者,致力深化音乐和正念的连结。她擅长发掘以艺术回应社会需要的各种可能性,并以创新的跨界合作拓阔创意边界。吴女士曾为香港多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包括大馆、西九文化区及东华三院,策展及协办不同的艺术节目。作为资深及有抱负的音乐教育者,吴女士曾于2015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和民政事务局资助到Sage Gateshead音乐中心实习。吴女士先后取得坎培拉大学传讯及传媒(市场营销)学士学位,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学硕士学位,并获得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音乐治疗深造证书。
语言: 广东话
天灾、疫症、经济衰退⋯每日围绕我们身边,然而我们生活仍需如常。我们的城市也一样,历经风雨,都要一如以往,适应变化并持续发展。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的概念强调城市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冲击,如天灾、经济衰退及安全威胁时,需要具有「承受力」及「复原力」;承受力是城市在面对危机时减少灾情的能力,而复原力则代表城市受到冲击后恢复生活秩序、重新达到新平衡的能力。 城市需要应对的变动并不囿于突发的天灾,也包含社会中的慢性改变,包括移民潮、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化、公共健康问题,这些议题涵盖环境、社会、与经济层面,因此城市在制定韧性策略时,需要更全面的考虑。 此环节邀请四位艺术工作者进行对谈,以他们在医院、学校、商场及艺术馆的工作及经验,探讨艺术如何成为建立及加强社区韧性的力量,并在全球及本地挑战中促进社群凝聚与集体疗愈。 本环节欢迎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社区领袖、城市规划师,以及所有对艺术如何促进社会韧性与转变感兴趣的人士参与。
讲者:
香港演艺学院 候任校长、舞蹈学院院长
陈颂瑛教授在三十五年来致力推动表演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学术界、艺术行政、表演、制作及国际合作等领域均拥有丰富经验。她曾荣获多项殊荣,包括多次获颁「香港舞蹈年奖」(2004、2019、2023年)、「城市当代舞蹈达人」(2016年)、「杰出成就奖」(2018年),以及美国商会第20届「最具影响力女性奖」的「艺术、体育和休闲领域杰出女性奖」(2024年)。
在2018至2025年担任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期间,陈教授积极推动创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舞蹈课程,策划屡获殊荣的社区舞蹈计划,致力促进课程与行业发展接轨。于2014至2018年,她担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首任舞蹈艺术主管,确立文化区的艺术愿景,发展世界级文化基建,推动跨文化交流计划及制作,为全球表演艺术界带来深远影响。此外,她亦是亚洲舞蹈网络(Asia Network for Dance, AND+)的创会核心成员,促进区域及国际舞蹈界的联繫。
陈教授在国际间享有盛誉,活跃于多个国际顾问委员会及评审团,包括American Dance Abroad谘询委员会及台新艺术奖评审团,现为世界舞蹈联盟亚太区主席及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她曾担任香港舞蹈联盟主席,并长期出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舞蹈界别艺术顾问,自2021年起担任西九文化区表演委员会委员,并于2024年获委任为大馆文化艺术节目委员会主席及大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多年来,她不遗余力推动香港艺术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本地艺术的知名度与普及性,启发新一代艺术家及观众。
M+ 教学及参与策展人
梁之之女士现为M+教学及参与策展人。她于2014年加入M+,多年来举办多项教学及公众活动,将 M+的内容与不同类型的观众和社群连繫起来。她相信博物馆的教学体验应以观众为本,与生活相关,同时富实验性,提供多角度思考,拓宽人们对博物馆的想像。她致力发展鼓励共学,培养同理心和关顾人们身心灵需要的博物馆工作。加入M+之前,她曾于艺术推广办事处、立法会秘书处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从事策展和公众参与工作。
世界之约─南丰集团 总策展人
卢乐谦先生为涉猎多种创作形式的香港艺术家,卢先生先后毕业于英国萨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和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系,2014年完成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硕士学位。他以艺术于城市中寻找存在的方式,探索自我意识与身体「脱离/建立/塑造/重建」的关系,并通过强烈和阴翳的表达,表现时间的急切性。除了绘画,他运用混合媒介创作雕塑和装置艺术,参与集体创作和行为艺术表演,近年投入社区营造,推动社区艺术。他于2012年出任香港故事馆馆长,关注社区文化议题,并鼓励公众人士和街坊参与地区文化保育的讨论。社区营造需要由下而上的参与,街坊投入其中,方能凝聚和发展出地区特色。卢先生着重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空降」社区,而是与街坊沟通,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自主权利和想像街道的各种可能,一同建构人们于社区以至社会的身份认同。
主持人:
艺术在医院 总监
郑婵琦女士现为「艺术在医院」及「社群艺术网络」总监,同时亦为「香港展能艺术会」副主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客席策展人。她相信艺术能为生命带来无限可能,故选择以一直致力以中介人的身分,将艺术带到不同社群之中。
郑女士曾担任多项社区参与项目的策展人,其中包括:「大・快・人心」社区艺术计划(2007年),该项目将1,500幅由病人、康復者、学生、艺术家和各行各业人士所创作的绘画组合成一件巨型作品,藉以表现艺术的治愈能力;「寻乐・经验」(2009年)则是一项破天荒的项目,展示了多件让观众可以感受不同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湿地制造」(2010年)透过各式与香港湿地公园相唿应的艺术工作坊,引导观众欣赏大自然之美;「艺绽@冬日」(2010年)和「艺绽公园」(2011年)分别在香港的多个公园展示艺术作品,培养年轻艺术家,并拉近艺术与社区的距离。郑女士还筹备了第十一届国际表达艺术治疗协会国际会议(2015年),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一同讨论推行不同艺术治疗对提升生活质素的作用。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2022年)及山林市城─游歷旧园新景(2024年),郑策划了此二个当代艺术展览,让香港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出发,探讨及诠释中华文化及与香港的关系。